光阴荏苒,漫长而又短暂的时光转瞬间过去了,不知不觉就在三晋黄土地上生活了二十几个春秋。在此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忻州的巨大变化。
抚今追昔,脑海里还时常回荡起刚来到晋西北黄土高坡时,那一幕幕——
我的家乡是渤海岸边的工业城——唐山市。没有来忻州之前,时常想象晋西北是什么样子,男人头系羊肚肚手巾,身穿翻毛羊皮大衣,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放羊鞭,在黄土高坡上唱着山曲儿赶着羊群……闲暇时,三三两两的中年汉子,手捧大海碗,蹲坐在村口大槐树下,围成一团团,一边说笑,一边吃着莜面。女人们则身穿大花棉袄,头上包着兰花花头巾,在土窑洞前忙忙碌碌不停地干着家务活儿,与陕西黄土高原相差无几。
1999年,我被派驻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忻州市。怀着对黄土高坡的向往之情,我来到这片广袤而神秘的黄土地。
身临其境却对眼前现状感到有些失望,偌大一个地级城市展现在我面前,仅仅就似一座小县城,各方面还比较落后,高层建筑基本没有,市内的云中路凹凸不平,商店里的货物大多是中低档次的产品,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不高。冬天便道上的积雪被胡乱抛掷在道路中心,来往车辆碾压飞溅,给过往行人带来安全隐患……
记忆最深、让我欣慰的是,在许多饭店门前都挂有售“鱼”的字样,因为我是生活在海岸边的人,最喜爱吃鱼。没想到,来到黄土高坡还能吃到可口的水产品,心情十分高兴。等购买时才恍然大悟,这里销售的“鱼”原来为“小面棒棒”,是用红面(高粱面)或莜面做成的。店老板解释道,你要买的是一个字的“鱼”,我们这里卖的是两个字的“鱼鱼”(莜面或红面鱼鱼)。哈哈……虽然没买到鱼,但吃了多次“鱼鱼”后,心里比吃到鲜鱼还高兴。真不愧是中国的“杂粮之都”。
处于晋西北的忻州市,饮食主要是以杂粮为主,各种杂粮经过当地婆姨们的巧妙制作,口感独特,地方风味浓厚,特色食品比比皆是。从此我对忻州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忻州地域广阔,地方特色的美食品种繁多。慢慢地我又品尝了当地独特美味的“红面擦擦”“豆面抿面”“荞面饸饹”“莜面栲栳栳”“茭子面鱼鱼”“土豆拨烂子”……尽情地享受了这里独特的美食风味。
无论吃什么,可别忘了放些山西特产老陈醋,放了醋的民俗食品别有风味,口感滑润,回味无穷,这才是真正品尝了山西风味,让人馋涎欲滴、回味无穷。吃过了这里的老陈醋,再到全国其他地方品尝食醋,皆是淡而乏味。
忻州独特的习俗和乡音有时也是让人深感费解。刚来到忻州几天,房东提着购买的物品从街上回来,我问她买了些什么东西?她用含混的当地土话道:“麦嗨呦”。我呆愣了,怎么这个地方还说“日本话”呢?追问多次才知道,“麦嗨呦”竟是“买鞋油”。
有一次,我上街买菜,买完菜结账时菜农没有零钱找,说用“盐水”补齐。我一听就急忙说,不要,不要,“盐水”不卫生,我家里有盐,不吃“盐水”。等菜农把“盐水”递过来时,我才明白“盐水”竟是香菜,也是芫荽。
当地的忻州方言别具一格,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忻州人说话时,舌头卷曲,吐字很快,省劲,有着独特韵味。“下”说成“哈”,“下雨了”叫作“哈雨咧”;“去”读成“克”,“克不克”就是“去不去”;“那个”,当地说成“外”;“夜里”(口语)是昨天的意思;“将将”(口语)是刚才的意思;“扔掉”就说“冒了”;“出汗了”忻州是说“出水了”;“吸烟”说成“吃烟”;“眉数”是说人的相貌的;“酸致”是夸人干净漂亮、气质好;“待见”是喜欢的意思。“黑豆地”含贬义,是说话跑题、走路走错了的意思。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分辨出来当地人说的“烟、盐、药”这三个字的发音,听起来还是一个音……
初来忻州,为了尽早融入这座城市,我骑自行车在街上观赏市容市貌,路上不小心碰到一个行人,我赶快下车赔礼道歉。也许我这外地口音那人听不懂,他眨了眨眼睛对我说:“我不鸟你啊……”我也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许人家在说“我不怕你”。由于刚来到此地,举目无亲害怕惹事,我赶紧向人家赔不是道:“对不起。”那个人没有再说话,憨头憨脑地看了我一眼便走开了。
回到住所我向同事说起刚才发生的事,我的车碰到了路人,人家没有与我吵闹,反倒说“不鸟我”。话音落下,在场的人哄堂大笑。通过咨询才清楚了“不鸟你”就是“不理睬你”。不理就不理,与鸟有什么关系啊?哈哈哈哈……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俊不禁。
忻州的土话、顺口溜非常丰富有趣,在这里生活久了,我经常请教当地的居民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忻州人热情好客,又豪爽。在古城有一个四合院,经营的是当地风味的菜肴——七盔八碗。时至今日,这仍是忻州招待宾朋的首选佳宴。七喻吉,盔喻满,八喻发,碗喻大,七盔八碗,俗称七碟子八碗,即七个凉菜、八个热菜,菜肴全部用粗瓷大碗上席,满满当当表示主人家的实诚和对贵宾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