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8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世界音乐周—暨中非音乐对话,这是一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瞩目。就在这次盛会上,来自忻州的一名民间艺人和他的伙伴们演奏了晋北鼓吹民间音乐《八大套》,如雷般的掌声响彻整个会场。能够参加如此隆重的音乐盛会,引起如此反响的人是谁呢?
他叫卢补良,又名小苟,山西省忻府区解原村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他又是全国吹歌大王;山西省民间唢呐吹奏家;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更是名副其实晋北鼓吹的传承人。
晋北鼓吹,在当地也叫八音会,是流行于民间的吹打乐,民间吹打乐是农村人生活的一部分,婚丧嫁娶绝对离不开它,俗称“吹鼓手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吹鼓手的,又怎么和艺术家、传承人挂上钩呢?
在我们的采访中了解到,小时候的卢补良家里很穷,但却天生和吹打有缘,从小一听到别人吹打,自己就喜欢的不行,他想学习吹唢呐,可是家里死活不愿意。在旧社会吹鼓手的是下九流。但有着倔劲的卢补良就偷着学,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卢补良的师傅是八音世家传人武贵兰先生,当时武贵兰每天下了班回来都会见有一个小孩在门口练习吹笛子,他就很好奇,心想这个小孩是谁,为什么要吹笛子,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个孩子是想长大以后有个出路,又看他吹的那股执着劲,武贵兰动心了,决定教这个孩子。但一开始,武贵兰教的是笙,他认为卢补良学笙比笛子用处大,当时卢补良却买不起笙,武贵兰就给他在村里的供销社借了个笙,开始练习吹《万马奔腾保边疆》,吹了几天,武贵兰一听,这个娃娃学的快得很,是个可培养的苗苗。就这样,卢补良从此当起了武贵兰的学生。
由于卢补良的坚持,家里人也就默许了,但规定不能在家里吹。于是他每天早上早早起来,跑到村东面小树林里面,背靠堡墙的地方就成了他的练功场地,无论刮风还是下雪。功夫不负有心人,卢补良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唢呐吹奏的各种技巧。几年后,在北殿古庙会民间音乐竞技大赛中,卢补良吹奏了晋剧《打金枝》一炮走红,获得了一等奖,这下子让乡亲们对他是刮目相看,也得到了家人对他的认可。
经过了这一次的锻炼和鼓舞,卢补良更加热爱吹奏事业,他挖掘整理了一系列的传统曲目,成为忻州八音艺术的优秀代表人物。
2004年,忻州八音艺术团成立了,卢补良成为了领军人物。卢补良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为了提高全团的演奏水平,不仅带领全团人员刻苦练功,自己也到处学习, 去山西省歌舞团找王高林老师、任新宁老师;去中央音乐学院找胡志厚老师、张伯瑜老师;还有冯海英老师、石海兵老师,通过学习,他在演奏技巧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回来再对团里的人员严格要求,整个音乐水平就整体提高了。当时,忻州首届跤乡文化节开幕,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艺术指导、全国笙演奏家胡天泉应邀回家乡演出,在演出之余,卢补良专程向胡老讨教发展忻州八音的方法。
也就是这一年,中宣部、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山西举办了“中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卢补良以一曲振奋精神、蓬勃向上的《大得胜》一举夺得了金奖,他个人也获得了民间艺术表演的金奖,卢补良成功了。但随之外出演出的活动也多了起来,用卢补良的话说,出去以后是宣传咱们山西,宣传咱们忻州,这是个好事情,可这又是高兴又是个愁,高兴的是咱们忻州八音能走到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愁的是这么多的活动,费用从哪里来呢?这发愁的不仅仅是卢补良,卢补良的妻子更是讲到卢补良居然把她卖玉米的钱偷偷拿去贴补演出时无奈地说:卢补良就是个败家子。
尽管被妻子说是败家子,但出于对八音艺术的热爱,2006年,卢补良还是带队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大赛。当时虽然各方面条件有限,但大家还是齐心协力,共同演奏了一曲《山水关豪情》,让外界的的确确感觉到了忻州经济在腾飞,文化在发展,为山西、为忻州捧回了第一朵“山花奖”,而他个人也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全国吹歌大王”的荣誉称号。